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技术框架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在整合规划内容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编制模式的局限,以城乡全域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灾害风险管控为目标、以规划设计为手段,充分反映城市的复杂性、目标的综合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类比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基本技术方法,研究分析“一张底图—双评价—战略目标制定—规划传导—空间格局—规划实施监测”的编制技术路径与相关文件要求,探究综合防灾规划在规划编制各阶段应负责的工作与应作出的响应,本文提出“一张底图—综合防灾评价—战略目标引领—传导反馈机制—防灾空间格局—周期性评估反馈”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图1-1)。
图1-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技术框架
二、城市综合防灾一张底图数据库
(1)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
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的基础上,确定综合防灾规划的规划管控范围与坐标系统,并依托共享平台上的遥感影像、基础地质、地理国情普查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防灾的底图梳理工作,对灾害风险内容进行细化与补充。矢量化的综合防灾一张底图同时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信息整合的图层之一,综合防灾规划为之提供的是具备综合防灾特性的信息补充,同时还有其他专项规划的特性补充并统一到一个平台,在实现基础数据共享、规划信息同步的同时,也使防灾对策更易实现。
(2)数据库基本内容综合防灾“一张底图”数据库的构建是整体认知城市孕灾环境与灾害风险的过程,城市孕灾环境情况梳理包含城市规模、用地布局结构、人口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基础设施系统、可利用的防灾资源等内容,灾害风险情况包含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地震断裂带、重大危险源、蓄滞洪区、基础设施与建筑质量薄弱区等风险要素,在基础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据核实与筛选,将有效的矢量化信息整合到综合防灾规划专题图层中,并保持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边界坐标一致,作为城市综合防灾评估、规划编制与动态监测的平台(图2-1)。
图2-1城市综合防灾评价模型工作流程
三、城市综合规划防灾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经过长期发展规划技术方面已经做出诸多有益探索,但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的基本构成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新时期规划改革动力驱动下,在综合防灾规划转型需求下,应明晰综合防灾规划基本编制内容。
灾害评估与防灾设施布局在以往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研究中被讨论较多,并在灾害评估的指标选取及评估方法创新、防灾设施分类分级、选址建设及相关配置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也被视为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关于综合防灾规划用地安全布局、综合防灾目标、工程防御措施以及防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探讨也较多。通过对前人研究及相关实践的系统梳理,结合新时期综合防灾规划改革要求,本文提出“定目标”、“定控线”、“定需求”、“定空间”及“定要求”五项基本编制内容(图3-1)。
(1)定目标。规划本质是政府宏观调控在空间上的体现,规划目标则是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战略指导与理想状态。综合防灾规划目标应在上位规划目标指导下制定,并与城市发展特色、城市灾害风险情况以及城市防灾减灾需求相结合。
(2)定控线。控制线划定是空间管控的有效手段,如城市规划在规划前期通过地质情况评估划分开发建设适宜性控制线,对于综合防灾规划,用地选址阶段可划分城市灾害避让区、限制建设区等灾害控制线,在防灾设施布局阶段可划分防灾设施用地边界等。
(3)定需求。城市对防灾减灾功能的情感需求量化到对防灾资源的需求是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重要一步,是规划落实的基本环节。我国已有相关规划及标准规定不同灾害情况下人均防灾设施需求,如不同等级的避难场所对人均避难面积的要求不同、不同灾害强度下人均医疗救援床位标准不同等,由此可以得出城市在灾害发生时对防灾设施在“量”上的需求。
(4)定空间。城市安全空间布局是综合防灾规划具有空间属性的重要体现,在全域范围内建立安全保障格局,通过对应急服务设施、应急保障设施及灾害防御设施的空间选址建设,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防灾网络,一方面在平时履行基本运行责任,一方面在灾时紧急响应投入应急救援体系中。
(5)定要求。如果说城市防灾空间布局是一台机器的装配过程的话,那么“定要求”就是这台机器得以顺利操作并持续运行的说明书。如避难场所空间选址确定后对外围建筑建设及内部设施配置提出的要求、对应急通道有效宽度提出的需求、对各类防灾设施设防标准提出的需求等。
图3-1综合防灾专项规划基本编制内容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既需要综合防灾目标来进行战略指导,也需要具体空间构建作为可落地的抓手,以上五项内容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定目标”是将综合防灾目标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的导向,是城市对安全保障功能需求程度的体现;“定控线”是从城市灾害风险角度出发,体现其对城市用地选址、项目建设的限制;“定需求”是从城市对防灾减灾的需求出发,量化灾害避难人口对不同防灾设施的需求;“定空间”是在防灾分区划分的基础上对各类防灾设施进行布局,体现各类防灾设施的空间联系;而“定要求”是与“定空间”相匹配的建设诉求,是防灾空间真正得以运转并发挥效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2,(03):1-9.
[2]庄少勤.新时代的空间规划逻辑[J].中国土地,2019,(01):4-8.
[3]王志涛,苏经宇.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若干问题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3,(04):35-39.
[4]彭晓丽,陈志龙,孙远,等.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建设[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9(S2):1805-1810.
[5]王江波,苟爱萍.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方法[J].四川建筑,2018,38(02):61-64.
[6]王晓卓,王志涛.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杭州,2018:131-138.
[7]王晓卓,王志涛,马东辉,苏经宇.GIS支持下的城市综合防灾“双评价”模型探讨——以北京市昌平新城为例[C]//第六届中国西部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昆明,2019.
[8]王晓卓,王志涛,马东辉,苏经宇.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发展研究与展望[C]//第六届中国西部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昆明,2019.